第四九一章 不屈服的血液-《教练万岁》
第(2/3)页
“大洪水?什么大洪水?是哪里有发生了飓风,引发了洪水么?”威尔弗里德不明所以的问。
“我说的是史前大洪水,传说中的那一次。”李戴开口说道。
“当然。”威尔弗里德点了点头:“据说那次大洪水淹没了亚特兰蒂斯,但这和我们的案子有什么关系么?”
“关于那次洪水,很多文明都有过记载,像是美索不达米亚、希腊、印度、中国、玛雅等等,而洪水的成因也各不相同。比如苏美尔人的神话中说,众神之王恩尼尔觉得人类太吵了,所以要放出洪水消灭人类;玛雅文明记载,人类忘记了造物主的存在,于是造物主决定发起一场洪水毁灭人类;《圣经》中提到的故事则是,上帝见到地面上充满了败坏、强暴、邪恶,于是他打算用洪水来消灭所有邪恶的人。”
威尔弗里德律师没有答话,而是认真的倾听李戴所说的话。
“苏美尔人的神话故事里,有一个个性善良的水神恩基,他事先安排一个叫乌塔那匹兹姆的人上传避难,躲过了大洪水。这和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很像吧?”李戴开口问道。
“是的,上帝发现人类中有一个叫诺亚的好人,于是他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,并且带着他的妻子、儿子、儿媳,还有成双成对的牲畜、鸟类等动物一起上了方舟。然后洪水来了,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,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。昼夜降大雨在地上,洪水淹没了最高的山,陆地上的生物全部都死亡了,只有诺亚一家在方舟中得以存活。这场洪光水一直持续了220天,而后诺亚的方舟在阿勒山附近停下。四十天后,阿勒山露出了山顶,诺亚放出了一只乌鸦,但是乌鸦并没有找到可以栖息的陆地。七天后诺亚又放出了一只鸽子,而这次鸽子带回了橄榄树的枝条,说明洪水终于散去了。”威尔弗里德开口解释道,作为一个西方人,他显然要比李戴更加了解《圣经》所记载了诺亚方舟的故事。
“那你知道,关于这个大洪水的故事,在东方,在中国,是怎么记载的么?”李戴一脸微笑的问道。
“愿闻其详。”威尔弗里德开口说。
“这个故事里也有父亲和儿子。中国的古籍中记载,洪水泛滥,无边无际,淹没了庄稼,淹没了山陵,淹没了人民的房屋,人民流离失所,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,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。当时的统治者名叫‘尧’,在这种情况下,他决定治理洪水,于是他找到了一个名叫‘鲧’的人,他治水九年,却没有取得效果。”
“尧的继任者名叫舜,他杀了鲧,然后让鲧的儿子接着治水。鲧的儿子名叫‘禹’,他花费了十三年的时间,终于制服了洪水,期间他从来没有回过家,即便是经过了家门口,他也没有走进家门,当十三年后他回家的时候,他的儿子都已经不认识他了。”
“同样的大洪水,在西方,神来拯救人类,人类则躲避在船上。但是在中国,我们没有神的帮助,没有大船可以躲避,然而我们也没有向洪水妥协,我们要靠着自己的双手去抗争,我们要去战胜洪水!”李戴的语气格外的平静,表情却愈加执着,他深吸一口气,接着说道:
“中国有很多类似的神话故事,有一个故事,天上有十个太阳,将大地烤的炙热,有一个神箭手,将其中九个太阳都射了下来。有一个故事,一个叫精卫的鸟每天叼着石头,想要将大海填平;还有一个故事,一个叫愚公的人,因为被一座大山挡住了道路,所以他要决定用铲子将整座山挖走。”
“从小到大,我听过太多的这样的故事,有光辉的英雄形象,也有一些看似很愚蠢的行为。但是当大自然将灾难降临的时候,我们的祖先没有选择妥协,也没有选择逃避,更不会等待神灵的拯救,我们的祖先选择去抗争,去战胜!一年做不到,就用十年,用二十年,一代人做不到,就用两代人,用三代人,直到成功为止!”
“很多人说我们中国人是唯物主义者,说我们不信奉神灵,认为我们没有信仰。那是因为我们知道,在面临困难的时候,没有神会来拯救我们!我们只有像我们的祖先那样,永不屈服的去抗争!”
“西方的神话中,神或许不是完美的,但神绝对是不可战胜的。而在中国,我们会说‘人定胜天’!如果神妨碍了我们的生存,我们也会将他推下神位!”
“所以今天,我也不会选择妥协和屈服,我坚信自己没有罪,所以我不会认罪,哪怕今天我被判有罪,我也会选择继续上诉,我会坚定的抗争到底,因为我骨子里流淌的就是这样的血液!”
威尔弗里德听到这里,一脸恳切的点了点头:“我明白了,我能理解你想要表达的意思。李先生,接下来,我们讨论一下下午的庭审吧!我会尽一切努力,帮你打赢这场官司。”
……
威尔弗里德指了指手上的那份有关暴力倾向的文件,开口说道:“关于暴力倾向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申请进行专业的心理测试,来证明你并没有暴力倾向,不过这需要一些时间,也就是我们要以准备关键证据为由,申请延期审理本案。”
“我没有问题。”李戴想了几秒钟,随后接着问道:“既然要申请延期,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多准备一些证据么?我有一个想法,不过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,我也不知道实施以后的效果会怎么样,会不会对我的案子有所帮助。”
“这正是你花钱雇佣我的原因,也是我所存在的价值。如果你的这个想法真的对案件有利的话,我会用最有效的方法帮你实施。”威尔弗里德律师开口说道。
第(2/3)页